话语权是国家实力与国家形象的表达。“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了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升软实力就要发挥本国文化优势,通过改进传播语言,改善传播手段,丰富传播内容,增强学术话语权,开展有效的学术推广,才能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翻译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基础条件和直接因素。加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平等对话,成为目前翻译和跨文化传播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建好传播平台 传播好中国文化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语境下,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跨文化传播的学科内涵不仅指向语言接触、语言历史、语言发展、语言传播、语言接受、言语调节、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内容,也密切关注文化与传播过程整合、文化差异解释、文化互动认同、信息内容生产。跨文化传播既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也涉及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文化的延续和变迁、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议题。跨文化传播借助翻译活动不断放大其力量,在传播话语与传播内容等方面力求对象化和精准化。
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好故事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和说服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改变人才培养出现的要么精传播而疏语言要么通语言而拙传播的现状。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也是跨文化传播的最佳手段,故事化叙事的关键就是要打造多重叙事语境。将受众置于特定的话语语境中,使其完成意义的复合式认同。在国际学术话语权竞争激烈的时代,既要有讲中国学术学理的意识,更要具备讲好中国学术故事的能力和技巧。
能讲故事和会讲故事有着本质的区别。能讲故事是话语传播的基本能力,会讲故事则是话语传播的基本技巧。我们在开展跨文化传播时,采用国际通行的故事化、人情味的表达方式,面向外国民众和国际组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故事可以融“理”于“情”,将“要讲”的传播模式与“要听”的传播模式结合起来,才能使受众浸润在文化传播的氛围中。国际学术话语权要建立在学术自律和学术自信的基础上。因为学术话语的国际对话,更要关注话语修辞的加工、话语逻辑的处理以及话语结构的组合,学界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共用知识传播平台,不仅使学术话语“传得出”、“传得广”和“传得深”,还要努力使受众“听得见”、“听得懂”、“听得进”。构建国际学术话语权,学者的成果通常要经由优质翻译才能“走出去”;与国外具有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传媒机构和出版机构开展高效互动才能“走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