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媒体师大

【兰州日报】高考恢复40年 5位考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一样的高考不一样的印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8浏览次数:983

 


 

       又是一年高考时,而对于今年的高考,又有着一层特殊的意义——恢复高考40周年。从1977年到2017年,一个个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记者寻找各个年代的考生代表,听他们讲述高考故事,分享他们的故事与经验,希望在唤起“过来人”回忆的同时也能给正在奋斗的考生们以帮助。

 

命运总会垂青不愿放弃的人

       彭金山,著名诗人、评论家、yl6809永利官网文学院教授。1977年、1978年参加高考。

 

大学时代(自右至左分别为彭金山、杜万青、于进、武玉鹏)

 

       1968年,彭金山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他,却被分配到内乡插队,虽然吃住都在家里,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大学的渴望,他期望自己的良好表现能赢得“推荐”上大学的机会。1972年,彭金山得到了一次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圆梦。两次被“大学”拒之门外,并没有消磨彭金山的意志,那一刻他做出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从中原地带河南来到地处大西北的甘肃工作。

       1972年彭金山被分配到万宝川农场1连4排工作。1977年9月,在全国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彭金山似乎已看到大学的校门在向他敞开。那一年是由各省出题考试,离万宝川农场50里的灵台朝那公社设了一个考点,彭金山就到那里参加考试。“那时候是凭粮票吃饭,朝那街上就一个国营食堂,一下子来了这么多考生,根本满足不了需要。我中午没有吃上饭,下午的考试时间就到了,只好饿着肚子匆匆走进考场。记得作文题是《不到长城非好汉》。”

       可令彭金山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他以高分通过了这次考试,却因为其它方面出现了问题而“名落孙山”,彭金山的第三次求学路再次以失败而告终。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这个来自中原大地的青年人,当时的彭金山不免有些灰心,第二年不想考了,但到临考前他却改变了主意,再考一次试试吧。虽然当时彭金山最想上的是武汉测绘学院,但因为没有时间好好复习,只好报了文科。因为在他看来,文科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凭自己的基础碰碰运气吧。

       “1978年灵台只设县城一个考点,仅文科就有400多考生。记得那天好像下着小雨。作文题是《缩写》。考试结果出来了,我是灵台文科考生的第一名,大红榜示张贴在县城十字街口。上线的考生都到县城看榜。在十字街南边县城唯一的旅社,我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里面还住了一些来看榜的考生。有几个小伙儿听口气是在灵台插队的兰州知识青年,其中有一个说:‘彭金山是谁?我倒要见识见识这个第一名。’我躺在床上没有说话,他们不知道第一名就和他们住在同一间房子里,正听他们议论呢。”

       不久之后,彭金山被甘肃师范大学也就是现在的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录取,大学这个令彭金山魂牵梦萦的地方终于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彭教授告诉记者,当年的高考,一共有400名文科考生,最终录取仅有5人,录取比例是80比1。


       父子两代西北师大情


       王旭东,1987年yl6809永利官网历史系毕业留校工作,“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获得者。

 

王旭东

 

       现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与社会救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的王旭东高考可谓一波三折。“想想那时我父亲渴盼期待的眼神和絮叨,真有点小压力……父母亲生养了我们兄弟姊妹8个,我排行老七,前面的都经过下乡,逐步走上工作岗位。我能考取,应该也对他是较大的安慰,至少父亲认为毕业就有了一份职业保障。”

       作为理科生的音乐爱好者,中学时代因为第一年专业课未能过关,在家人相劝下,王旭东暂时搁置了自小以来学习声乐、器乐、舞蹈的爱好,从武威一中转学到二中,继续文科的学习……因为基础差,连续两年数学都只考了59分,造成他当年对财经、经济等开设数学专业的学科拒而远之,只能在相对喜欢的考古、历史学科中寻觅一线希望,并选择报考了西北师大。

       “迟迟接不到录取通知,茫然看到未报师大的同学有的都已经接到第二批志愿录取通知的时候,老师也安慰说接近一本线,肯定有学上。焦虑中我三番五次骑自行车跑武威邮局,终于在第三天拿到了西北师大历史专业的录取通知。虽然中学外语老师为我有优秀的英语成绩没报英语专业而惋惜,但我很满足,确有长跑累了想歇歇的那种感觉。”

       在王旭东的眼里,高考很重要,我得出结论:勤奋+天赋+体质保障,三者合一,以防高考前的精力匮乏而失去获得优秀成绩的机会。“勿贪玩,感谢恩师,发奋阅读,人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如今,王旭东经常用这样的话来勉励在西北师大读研究生的儿子。


       轻松面对人生的一次考试


       黎义斌,兰州理工大学能动学院教师,1997年参加高考。

 

黎义斌

 

       比起现在的考生,1997年参加高考的黎义斌坦言自己当年高考要幸福很多,在他看来,当时的高考十分轻松,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可言。“我们那时候在高考前两个月就已经放假了,很轻松没有那么多压力,在临放假前,老师告诉我们‘我在两个月前把所有的知识都已经交给你们,剩下的就要靠你们自己了。’所以在那两个月里,我们可以说该玩玩,该吃吃,该学学,一切都是正常的作息,有条不紊。只有真正到了考场里,在那种气氛下,才不由自主地感觉有点紧张,但毕竟考试时间过的很快,等考试一结束,我们就又恢复了之前的状态。“”


       在黎义斌看来,当年的高考充其量只是人生众多考试中的一场一般考试。所以家长、老师、考生本人都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而另一个让他们兴奋的事,那就非考试结束后的长假莫属了。“好几个月的假期啊,真的是玩疯了。”而在填报志愿时,当时有校友来学校作报告,因为当时,理工科很吃香,从报告中黎义斌感受到未来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所以选择了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而当时报理工科也是很多学生的心愿。


       对于今年的高考,黎义斌建议考生还是应该坦然面对,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高考实际上是对你中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即使没考好也没关系,继续努力。


       三年努力换来最后的收获


       杨易宾,兰州大学研究生院老师。2007年考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杨易宾

 

       在2007年考入兰州大学以前,杨易宾已参加过两次高考,2005年因为成绩不理想没有上线,2006年虽然被甘肃政法学院录取,但觉得没考出真实水平的他第二次选择复读。“当时在我们那里,觉得高考就是天大的事,大家共有的观念就是‘高考是决定你一辈子命运的事’这就使得我们那里的很多学生,为了考取一所学校,一次次地考。”那时候,对于家住天水市秦安县的杨易宾和他的同学来说,根本没有所谓的“985、211”概念,只知道上了重点线就是好学校。很多同学在填写志愿时,都是选择有之前同学考过的学校。

       与很多考生不同的是,虽然杨易宾最终以文科生的身份考入了兰州大学,但他第一年却参加的是理科考试。“当年之所以选理科,是因为老师都鼓励我们学理科,说理科就业广。如果当时坚持学理科,可能就会一条道走到黑,甚至有可能连本科都上不了。”而就在当年,县上有个榜样,理转文考了状元。这给了杨易宾很大的启发,第二年便选择了复读文科。2006年,杨易宾被政法学院录取,但觉得数学成绩还能有所提高,一诊考了全班第五的他没有前往学校报到,而是选择第二次复读。“很多同学在选择了文科或者理科以后,往往会坚持下去,即便考得不理想也不会想到去换科。其实这时如果我们‘停下来’,好好想一想,选择另一条路也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对学弟、学妹杨易宾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备战第三年的高考,让杨易宾无路可退的地步。“当时我们班特别大,全班100多人,甚至有的班有156的学生,大家都不认识,只有相邻的几个同学会相互说说话。为了不影响学习,男女也都相互分开,女生全部按成绩坐在前面,男生则按成绩坐在女生后面。邻近高考,早上5、6点,学校操场上就已站满了学生,都在背书。大家都卯着劲,每天埋头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娱乐。”“太压抑”杨易宾用这样一个词来总结最后一年的备战。在别人的眼里,这种压抑无法忍受,但在杨易宾这里压抑更能转化成动力,并最终如愿考入了兰州大学。当年考政法的时候很多人劝他,考上了就上,但杨易宾的想法是,给自己不留遗憾。如果没有发挥全部实力就进入大学,将来一定会特别不甘心。“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能得到收获,尤其是高三这一年,把这一年时间利用好就没什么遗憾的。”杨易宾说道。


       未来之路始于“志愿”


       杨丽莹,兰州大学大气学院学生。2013年考入学校,2017年毕业。

 

杨丽莹

 

       北京女孩,当年以620分第一志愿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相信很多人看了前面这句话,或多或少都会对这个女孩的选择感到些许不解和遗憾。“这是你的第一志愿吗?为什么会选择兰州大学?”这也是记者见到杨丽莹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她却给出了“紧张”、“自信”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作为答案。“高考那一年,我因为紧张,一诊和二诊都考得不理想,没能考出真实水平,当时我们填报志愿的方式是,根据此前两诊的成绩先填志愿,再高考。所以等到了真正高考时,爸爸妈妈都对我究竟能发挥出什么水平,在心里打了个不小的问号,认为我很难有好的发挥。当时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考出好成绩,我便报考了兰州大学。”此外,让杨丽莹能够下决心报考兰州大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在此之前已经做了足够的“高校调研”。

       “虽然兰州大学地处西北,也经常会有人说学校老师流失比较多。但我通过了解后发现,很多的企业和单位却都喜欢用兰大的毕业生,而他们给出的原因也很简单‘做事踏实’、‘专业知识扎实’,我们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可以选择好学校、可以选择好城市、也可以选择好城市里的好学校,但归根结底是你想要什么?是舒适的环境、还是适合你学习的地方。这是我们填报志愿时应该更多考虑的。我觉得兰大虽然地处西北,但这座百年高校很适合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所以最终我选择了这里。”

       在杨丽莹看来,在填报志愿之前对大学做好充分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校,也能让大家不会在进入学校时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从北京到兰州,再从城关区到夏官营,我来之前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肯定落差会比较大,会比较吃苦。当时入校的时候,也有从北京考到兰大的同学,结果一下车就因为受不了学校的环境,而决定放弃,第二年重考。”

       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走出校园的杨丽莹感触颇深,而在她看来,一个学生想要有更好的发展,还要走好“最初的一步”。“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应该从选择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做好充分准备,不能人云亦云,别人说经济好,经济挣钱多,好找工作你就选择经济。必须要花时间认真考虑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更适合自己,这比盲目地上一个好大学、好专业更重要。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睿/文图片由被采访人及yl6809永利官网提供。



来源:《兰州日报》 时间:2017年06月08日 版面:第R11版 关注2017高考  字数:4170

原文链接:一样的高考不一样的印记

(编辑: 薛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