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庆阳8月29日电(通讯员 邹渝)“以前我们甘肃这地方不是经济落后嘛,演不起什么大戏,就只有看皮影,我就骑着一只小毛驴,提着两个箱子就去了。那时候又没有什么电视、手机、电灯,只有煤油灯,但是大家都看得很认真,从台上看黑压压一片。”演出结束后谢正礼老先生对团队成员说到。
7月8日早上7点,yl6809永利官网传媒学院“一带一路”影像计划社会实践团从兰州出发前往庆阳市全国皮影中心——环县拜访谢家班班主谢正礼老先生,拍摄皮影艺术,传播“一带一路”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苍凉的陇东大地上,总是不屈的生长着胡杨树,如同这里的团队成员不屈的拼搏着。所以,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声震九霄的陇东唢呐,豪情万丈的花儿民歌,以及这次团队成员的拍摄对象环县道情皮影。
谢正礼老先生的家位于环县西南角的车道乡,一路上天阔云高,黄土高原在水流的冲击下形成了千沟万壑,起伏不定。苍凉的大地时常孕育最瑰丽的想象,我们相信,皮影艺术就是这些想象中的极点。
三小时的山路,团队成员总算到达了谢正礼先生家中。谢正礼老先生是甘肃省道情皮影艺术家,7岁时随父亲学习二手和前台表演,30岁领班独立演出。1987年曾赴意大利演出,后任第一届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谢老是老艺术家,一到家中便热情的招待团队成员,随即为团队成员拍摄准备演出。
谢正礼老先生家的大院。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邹渝 摄
谢老和另外五位艺人老师进入后台开始热身。一时,唢呐、二胡、梆子、锣鼓在窑洞中传响出来。窑洞呈圆拱形,四下聚光扩音,谢老先生作为前台在最前面挑戏,众老师齐声合唱,快要吼塌整个窑洞似的。皮影小人便在这光影迷离的灯光中出现,闪射着昏暗的灯光,如梦如幻,团队成员一时便被这绚烂的艺术所吸引,抓紧开始了拍摄。
精彩的皮影表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邹渝 摄
突如其来,又戛然而止,开头的叫板苍凉雄厚,而结尾的合唱韵味深长。
皮影戏结束后谢老还在室外让团队成员近距离接触了一下皮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邹渝 摄
随后,团队成员和谢正礼老先生以及另外一名演出的赵老师聊起天来。
“现在的人都愿意看大戏,渐渐就没人看皮影了。大家都要求戏要短小精悍,长了没耐性,年轻人也看不懂了。我母亲去世早嘛,我从七岁开始跟着我父亲,唱也罢、学也罢,也就几十年了。后来又去了国外去演出,现在都七十岁了。环县皮影中心建立后对我们这些艺人挺好的,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
坐在右旁的赵老师也给团队成员分享着属于他的皮影故事:“我是祖传,从我太爷开始,到我侄儿都是唱戏的。我十三岁开始学戏,到现在五十三岁了嘛,唱戏都有四十年了。1979年时跟着我爷学大锣,在以后我就学吹的,在之后学的拉,最后才学的挑弦子唱前台。二十几岁时我就开始拎箱子领着一个班子开始唱戏了。对于我来说,皮影就是我的生活,都四十年了,这辈子反正会一直唱下去了。”
左边是谢正礼先生,右边是另一外艺人赵老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邹渝 摄
羊群散乱,纷纷走下山坡,夕阳西下,大山的静谧与之前的乐鼓之声相得益彰,属于大山的宁静更显之前演出的喧繁。虽然随着我们生活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皮影艺术从喧嚣走向宁静,但皮影开始了自己静静的思考。2002年,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皮影之乡”,2006年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列目中。一片白幕,几盏灯烛,光影明暗中展现出皮影绚烂的色彩。
吃过谢老家自制的荞麦面,我们又起身赶路。三小时的夜路里,脑海仍不时浮现皮影色彩的绚烂以及表演时微妙动作展现的神采,耳边仍然萦绕着那吼塌窑洞的合唱,那变幻莫测的剧情,以及一群艺人老师们对皮影艺术的最赤忱的热爱。
来源:《中国青年网》 时间:2017-8-29 字数:1441
原文链接:yl6809永利官网学生走访皮影传承人:一盏青灯演绎的艺术
(编辑:刘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