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媒体师大

【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载体——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看对外传播的创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4-26浏览次数:1423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部分作品海报 资料图片


    边讲话,边做着手势,眼睛中充满对脚下这个东方国家的好奇,来自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的学生朱丽亚·马尔凯蒂第一次来到中国,她十分兴奋。仲春时节,来自35个国家的100名外国青年正式踏上他们的“看中国”之旅。朱丽亚·马尔凯蒂便是其中一员。他们将在20多天的时间里,在中国进行一次特别的旅行,并用镜头记录所见所闻,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 

    他们参加的活动,名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每人要根据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拍摄一部跟中国有关的10分钟的纪录短片,这些短片除了在中国展映,还可能登上国外的院线、电视台以及视频网站。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这项活动,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以色列等49国的400多名青年,在中国伙伴的协助下,已出色完成404部短片,获得了90余项国际奖项,成为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在国外最好的传播载体。 


    1、为世界打开一扇看中国的窗 

    岳麓书院,经历千年仍然文风蔚然,弦歌不绝;雨花非遗馆,舍一己之私,用赤子之心呼吁非遗传承;靖港古镇,沩水悠悠,多少繁华沦为萧条,引人唏嘘与深思;张谷英村,历经百年的江南传统民居,今人又该如何守护……这些是中国湖南多姿多彩的形象。然而,很多时候它们“养在深闺人未识”。湖南是这样,中国很多地方也是如此。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为世界开启了一扇看中国的窗。八年前,当第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大学生在首都国际机场走下舷梯的那一刻,他们有些诧异:这里是中国吗?怎么这里机场的设施如此现代化?之后,一批又一批外国青年来到中国,他们深入中国的城市、街巷、村落、工厂,用脚步丈量中国之大,用镜头记录中国之美。
    来自塞尔维亚的女大学生安娜·祖吉格在游历了湖南靖港古镇后,拍摄了一部名为《靖港古镇》的短片。这部10分钟的片子,以清净悠远的空镜头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缓缓展开,抚着一块块古朴的大理石,尽显岁月的记忆,一条青砖小道绵延至烟雾缭绕的远方。余晖映红了天空,时而传来寺庙的晚钟……安娜·祖吉格说,中国文化的内敛、矜持与含蓄让她印象深刻,而这些跟她之前了解的中国文化并不一样。
    同样被震撼到的还有来自克罗地亚的尼基卡·兹杜尼齐。当他走进湖南的制造企业中联重科,他才知道什么叫“中国制造”。他的短片《瞬间解构》记录了他的见闻:在如梦如幻的机械王国里,看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如何将一个个小小的零件,拼装成大吊车;走出大门,走向外面的世界,看巨型的吊车,如何吊起庞大的物体,建起高楼大厦。而来自美国的科林·贝尔则用短片《脉脉相通》,讲述了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中国电力事业的工程师李宏的故事。科林·贝尔发现,正是由于中国有很多像李宏一样披星戴月、日夜前行的劳动者,中国才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百闻不如一见。通过“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外国青年们亲眼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亲自触摸了中国社会的温度。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外国青年拍摄的短片,在国外的院线、电视台、网络平台上播放,千千万万的外国观众通过这些短片,认识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正如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的教授弗朗西斯科·卡尔迪纳利所言,“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外国青年人了解中国的最好的机会,也是其他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2、为各国青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 
    2015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青年大学生科蕾参加了当年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她在甘肃兰州游历了近一个月后,拍摄了一部名为《来一碗兰州牛肉面》的短片。片子以新加坡姑娘Corine的观察体验为视角,介绍了新加坡唐人街和中国兰州两地的拉面馆,探寻其中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在对牛肉面的品尝中思考其所蕴含的人文地域文化,并探索了牛肉面对于个人生活、家庭纽带和兰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意义。
    让科蕾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作品获得了当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金目奖一等奖。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个小小的作品,竟架起了一座中新友谊之桥。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新加坡期间,曾公开称赞她和同伴们通过“看中国”活动,借助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了中华文化。

    “交到了朋友”“收获了友谊”,谈到“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几乎所有参与过该项目的中外青年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印度萨蒂亚吉特·雷伊影视学院的普托勒·穆罕默德参加了2015年的“看中国”活动。她记录了在中国收获友谊的点点滴滴:在欢送晚宴上,我们已经感到悲伤在暗流。即使几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在新闻里看到还是闲谈时听到任何关于中国的消息,普托勒·穆罕默德都会眼睛一亮。“看中国”项目在中外青年中搭建的友谊之桥,就这样不断向未来延伸。


    3、为中国文化铺就一条通向世界的路 




    这些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共支持拍摄了400多部影片,每一部都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小型纪录片,那些年轻的外国拍摄者,每一位都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以2017年“看中国”项目为例,来自南非的克里斯蒂安·格罗贝拉尔拍摄的《表述》,讲述了一位修表匠的故事。影片重点关注了一位残疾修表匠的心路历程,在工匠自我的反思和锤炼中凝聚点滴匠心,通过修表的工作步骤隐喻工匠不断变化的内心世界,最终呈现“修表即愈心”的人文关怀。蒙太奇式的手法给人视觉感官上的刺激,精致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管窥表与修表人,人生境遇不期而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富有张力。




    此外,来自法国高等影视学院的查德·迪克罗拍摄的《舞梦堂》,聚焦中国新老两代木匠,再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来自哥伦比亚的塞巴斯蒂安·坎蒂略拍摄的《关于王先生的语音便签》,用西方人“我”的视角看王先生和他的漆器,从制作工艺、代际传承,到艺术内涵和艺术家的人生哲思,通过“我”对东方陌生又好奇的眼睛来表现,拍出了东方的韵味又不失西方的幽默……这些影片在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国外的网络平台上被大量观看、转发、评论,并已获得90余项国际奖项,成为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在国外极好的传播载体。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从北京师范大学起航,经过八年的孕育发展,如今它已经走出“象牙塔”,把近百所国内高校和近百所国外高校连接起来,凝聚了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群,共同探索出了一条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今天我们为外国青年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明天他们或将开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门。









来源:《光明日报》 版面:第08版:教科文新闻 时间:2018年4月20日 字数:256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