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
兰州晚报讯“回想38年来,我们三代人在沙漠里走过的路,有艰辛,有迷茫,但更多的是欣慰和骄傲!一路走来,我们虽然为绿化家乡做了一些事情,却得到了很多的奖赏和荣誉,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的荣耀,更是我们世世代代治沙的动力!”6月11日上午10时,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群体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在yl6809永利官网新校区毅然厅举行。报告过程中,回忆起临终依旧念念不忘治沙的父亲、石满、罗元奎……38年间三代人一把炒面一碗凉水“吃”出的林子,第二代治沙人代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几度哽咽。38年间,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扎根荒漠,代代相传,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带领群众封沙育林37万亩,植树4000万株,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治沙人讲述三代人事迹
3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为进一步弘扬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省委决定深入开展向“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学习的活动。
11日上午的yl6809永利官网新校区毅然厅内,掌声如雷。来自兰州交大、甘肃政法、兰州城市学院、兰州理工大、兰州文理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yl6809永利官网等13所在兰高校的600多名师生代表汇聚一堂,现场聆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无不为三代人的治沙故事深深打动。
因为长年累月与风沙斗争,报告宣讲团成员、第二代治沙人代表郭万刚、贺中强和郭玺肤色黝黑,身体瘦削。和同龄人相比,他们的外貌至少要老10岁。
“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一口156米深的井终于打成了。望着喷涌而出的井水,我忍不住哭了……38年来,我们一步一步,一亩一亩,一方一方,硬是把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38年过去了,当年的‘六老汉’,只剩下两位还在世;今天的‘六兄弟’,也在一天天变老……”第二代治沙人代表、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做了题为《为了那个绿色的承诺》的报告。作为八步沙林场的现任场长,年过六旬的他已经把治沙当成了自己的信仰。
贺中强,第二代治沙人代表,是六老汉中贺发林的儿子。在以《就是拼了命,也要把沙治住》为题的报告中,贺中强说:“38年前,父亲签订了合同,来到八步沙治沙。10年后,父亲去世前把治沙的事情交给了我,我从此成了一个治沙人。”回忆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贺中强红了眼圈。“记忆里,爷爷一年四季都在治沙……现在,大伯、石叔叔、贺叔叔他们都一天天老了,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在做《接续奋斗志不移》的报告时说。
大学生代表、八步沙林场技术员陈树君说:“我问他,这么大的一片林子,你们是怎么种出来的?张润元说,我们的林子是用一把炒面一碗凉水‘吃’出来的,那一棵棵大树是用老汉们的命换来的!”“在郭万刚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第二代治沙人矢志不渝、改革创新的力量。”武威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袁洁说。
高校师生聆听感人事迹
精彩的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段段回忆,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不时引来阵阵掌声……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时间里,报告团5位成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讲述了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他们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以苦为乐、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治沙造林、改天换地的务实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名观众。师生们凝神屏气,有的认真地做着笔记,有的学生擦着泪水。
“特震撼,听治沙老人讲述我泪流满面。感动,特别感动。”西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马元元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种理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兰州交大学生杨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的事迹让我深刻感受到,不管干任何事情,都要勇于承担、学会坚持。”采访中,师生们纷纷表示,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坚持不懈、前赴后继的治沙造林事迹,令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将“六老汉”精神贯穿始终,做有担当、勇于奉献,要为祖国的绿水青山建设而奋斗。
古浪地处腾格里沙漠、祁连山余脉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地荒漠化、沙化严重。如今的八步沙,因为“六老汉”三代人的坚持和努力,已是“沙枣花棒苗健壮,破土已闻漠花香。”
聆听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让沙漠披绿生金的背后,三代治沙造林群体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来源:兰州晚报数字报 时间:2019年6月12日 字数:1945字
原文链接:一把炒面一碗凉水“吃”得荒漠变绿洲
(编辑/何添添)